欢迎您访问赣州市政协网站!

今天是  天气:

重要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香政协专栏
读书分享|谢帆云:在历史的空白处——读《鸿渐赣南》有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06 19:48:00

读《鸿渐赣南》之前,我对赣南文化确实没有自信。

诚然,赣南有曾几,有魏禧,有许多令我敬仰的人物,但只要掰着指头算算九江陶渊明,上饶姜夔,吉安欧阳修、杨万里,抚州王安石、陆九渊,自豪感陡然为江西而生时,心中有没有一丝隐约的失落?

你不过是无知罢了——张少华先生是谦谦君子,并不曾这样贬斥,但当他寄来《鸿渐赣南》上下两册,我却从字里行间听见了他的讥诮。赣南是江西第一大州,就算蛮荒时代属于边疆,和以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奥区也近在咫尺,陶染浸润,怎会有云泥之别?

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曾担任赣州市党史办主任的张孝忠先生为《鸿渐赣南》写《跋》,虽然写得简短,却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历史的空白处”。他肯定地说:此书要紧处乃是对“赣南历史空白处的补缺与梳理。”从这个角度看,《鸿渐赣南》的成功无疑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辩疏通,张少华先生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从唐末到整个宋代,在江西文化的光辉版图中,赣南并非附庸,而是异军突起,成为理学的“道源之地”;第二,在更早的唐,上溯至汉、秦、先秦,赣南并非“想当然的蛮荒”,而是上赣君国、楚秦南埜、庐陵南部都尉,是历经千年的中原文明向东南蔓延的战略支撑。

——道源之地。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任职南安,理学的两位奠基者程颢、程颐在南安拜周敦颐为师,这两件事旧志记载很明白。不过,这能不能充分说明理学就诞生于赣南呢?我以为,起码还要证明两点:第一,标志着理学诞生的重要著作是否写就于赣南;第二,这种写就的必然性是否指向赣南。

相比于旧志,张少华先生的视野无疑更为广阔,他不单是严密考证了《爱莲说》《太极图说》与赣南的关系,得出了《太极图说》写就于南安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对儒学在赣南的发展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搜罗陈述了宋初的虔州知州杨澈、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后来名列赣州四贤的虔州知府赵抃等人在赣南的德业特别是在教化上的卓越贡献。尤其精彩的是,通过对宋代盐政的考证,揭示了儒学得以在赣南发展的财政支撑和物质基础,更通过追踪苏轼《南安军学记》写作缘起、阐述苏轼和王安石对赣南文教的不同评价,展现了宋代赣南人所罕知的儒学繁荣。正如苏轼所指出的,“南安之学,甲于江西”,厚重的儒学传统正说明了周敦颐学术在赣南生根开花结果的必然性——这个结论,无论从成果还是方法论的角度看,都是赣南历史研究的勃勃新意。

令人佩服的是张少华先生读书之多、用功之勤、考辩之精。我在阅读时随手记下《鸿渐赣南》的引用书目,在各种方志之外,所引用的著作竟达147种之多!而文中仅提到书名的,我没有统计,以我有限的经验,猜想作者直接为了完成这一作品而阅读的,起码会是所引用著作的五倍吧。猜想当然是不作数的,但张少华先生的阅读量肯定大大超过了当代为《赣州府志(重印本)》《南安府志(重印本)》《宁都直隶州志(重印本)》作注释所引用的著作的数量,单凭这一点,就有理由对他所作的考辩、考辩所得出的结论表示尊重和敬意。

——蛮荒不荒。由于资料的缺失,唐以前的赣南史从来语焉不详,秦以前更是大面积的空白。说到赣南秦汉之前的历史,张少华先生一开篇就用了“倨傲僻远”这个标题,我想这也是对那种傲慢历史观的回应吧,或许他还有一层意思没说出来:因为倨傲,才觉得赣南僻远;但真要倨傲,赣南也是有一些资本的。当然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符合张少华先生的原意。

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同时,张少华先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学方法,通过对“蛮”“赣”“雩”等的训诂,得出了“赣”“雩”为楚旧邑的结论,更进一步考证雩地、雩文化和楚巫的关系,联系战国时代的“上赣君之证玺”,以及对龚公山史料的梳理和田野调查,为读者描述了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上赣君国”。古国的存在,是生产发展和社会治理进步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比“道源之地”更令人惊喜的发现,它之于赣南,犹如夏之于中国。正因为这个发现,才能明了后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在赣南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譬如秦为什么能以江西为支撑进取岭南;汉与南越、闽越的边界为什么在赣南等等,旧志中模糊的宁都梅岭、庐陵南部都尉、南康国等等才能清晰起来,直至我们津津乐道的客家摇篮,也因此找到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据。

需要指出的是,文字训诂、考古、田野调查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虽然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赣南方志却几乎拒绝了这些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幸好,《鸿渐赣南》消弭了这个遗憾。

正如张孝忠先生所指出的,《鸿渐赣南》“有助于提升赣南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傅斯年先生曾论述史学进步的三个条件或者说判断是否进步的三条标准,他说:“(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三)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它做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鸿渐赣南》的上下册叙述了赣南从战国到宋的文化史,对照傅斯年先生的三条,应该说做得极好,无疑是进步的。我盼望,作者能够继续书写赣南元明清的历史,推动赣南历史研究的更大进步。

(谢帆云,现任宁都县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Copyright 2007 www.jxgz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2007223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167号   技术支持:网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