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赣州市政协举办2025年第1期“赣州政协·新时代大讲堂”。期间,4名政协委员代表现场分享履职故事。现将其发言摘登,以飨读者。
何清平
市政协委员、赣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政协委员与残疾人之间的“双向奔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2024年,“实施精准助残服务工程”列入政府10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协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了专题视察监督,我以政协委员和残联负责人双重身份参与了活动。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使命担当,也让我在与残疾人的面对面接触中收获了感动与力量。我用三个“一”分享体会。
一场刻不容缓的“破冰行动”
赣州市有62.88万残疾人,其中26.3万持证残疾人。由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助残服务长期存在“服务覆盖面窄、需求满足不够”等问题。
去年一位带着孤独症孩子的母亲来到办公室,她说:“我的孩子5岁了,村镇幼儿园都不接纳,私立的负担不起,孩子去哪儿上学?所以我来残联”。这让我非常揪心。作为政协委员,我意识到助残工程不能停留在文件里,必须让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推动康复中心办成公立残疾人幼儿园,迫在眉睫。
正在这时,政协徐兵主席推动,秀华副主席全程参与,港澳台侨和外事委牵头,开展了精准助残视察监督,邀请委员、专家、残疾人代表实地察看康复中心建设工地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9月市内调研和兰州、天水等外地学习。经过深入调研和征求意见,形成视察监督报告,与政府协商,极大地推动了康复中心运营进程,推动了家改“一户一策”精准施策。
一份有温度的“委员答卷”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通过政协协商,我们凝聚委员智慧,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助残格局。今年“两会”上,徐兵主席说“怎么样支持残疾人事业都不为过”,让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
我们认真落实视察监督报告建议,聚焦康复中心运营模式难题,邀请中国残联和省内外专家论证,起草了康复中心运营方案。经过半年多的打磨,上周四市政府常务会上一致通过运营方案,克坚市长指出要举全市之力办成市级首家公立残疾人幼儿园。“怀胎”十二年终于呱呱坠地!上周五,我们发布了招生预报名公告,一天上万次浏览量,残联门庭若市,电话不断,全是家长咨询和报名的,不少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家长。可想而知,需求有多大呀!十分感谢政协给予的全力支持,也感谢给我在这宣传残疾人工作的机会。通过宣传,唤醒大家更多关心关注残疾人!
一段永生难忘的“委员情缘”
在履职路上,我结识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残疾人朋友,他们坚强、乐观,时刻激励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春节走访的27岁盲人黄基彬,三口之家,爸爸盲人,妈妈类风湿严重,不能干活。他虽看不见我们,但我们却分明看见一位阳光帅气的小伙子。通过科技助残,他靠手机软件,走遍赣州大街小巷,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他没拿政府一分补贴,靠双手按摩谋生活。他经常发信息给我,提的无障碍建设建议很专业,是我相关提案和社情民意的重要信息来源。想到他家现状,我的内心很惭愧,倒逼我思考残疾人居住环境、婚恋等问题,让我切身体会到善听“民声”才能更好惠及“民生”!我的微信里有很多残疾人的微信和电话,与他们沟通中,我感到政协委员不仅是政策的推动者,更是群众心声的传递者和落实者。每当看到残疾人朋友因为我们的努力而重燃生活希望,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任何荣誉都无法替代的。
回望过去的履职历程,我深刻体会到:政协委员的称号,既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立足残联岗位,发挥政协优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